通俗解读DPDK:云时代数据传输优化利器如何炼成?
2022-09-14 17:58:22
  • 0
  • 0
  • 1

我国正在加速进入数字经济时代。

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刘华鲁表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企业上云、使用云的比例达到80%,上云已经成为数字化的必经之路。

以上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时代,最典型的一个特征是数据的高速增长。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截止2021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高达520万架,近5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其中大型以上数据中心机架规模420万架,占比达到80%。IDC更是预测,到2025年,数据中心流量预计将增长超过180ZB,数据中心业务高吞吐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在数据大爆发的大背景下,数据中心网络内部交换系统也在大提速,从10GE、40GE向100GE、400GE提速,相应的,一场围绕网络数据传输优化的攻坚战也在上演。


云时代的数据传输痛点


云时代,网络传输(I/O)的变革是深刻的。

在传统网络时代,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都是采用硬件的解决方案,基于专用化、定制化的处理器。这种方式的缺点很明显,存在调试维护难、升级迭代难等问题。而且,传统通信专有化设备需要维护多个平台硬件,控制平面、数据平面的软硬件各不相同,维护成本高昂。

尤其是当云时代到来时,通过网络功能虚拟化共享硬件成为行业标配,即通过标准的服务器、标准的以太网交换机来实现各种功能。如英特尔公司早在10多年前就提出4合1战略,即应用、控制、数据、信号处理都统一在IA(Intel Architecture)处理器平台上。



然而,云时代数据的大爆发,为网络数据传输带来极大挑战。在业界,曾经相继出现过C10K、C100K、C10M等难题就是这样。所谓C10K,是单机1万个并发连接问题,同样,C100K是实现单机并发连接100万,C10M是实现千万并发连接。

在硬件上这些问题解决起来不难,堆硬件就可以实现,但是这样做的弊端也显而易见,既成本高昂,又不通用。2013年,Errata Security公司CEO Robert Graham用软件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他认为,Linux系统的设计初衷是传统电话网络的控制系统,而非服务器OS,不适合处理大规模的网络数据包。

更重要的是,他得出一个结论:OS的内核不是解决C10M问题的路径,相反,OS内核正是导致C10M问题的瓶颈。

数据可以很直观地解释这个结论。以40G接口为例,如果要达到40G线速,一个2.0主频的CPU需要平均16.8ns / 33个cycles处理一个64字节包长的报文。而在IA平台,基于Linux OS内核态的网卡驱动,单核的转发能力只有2Mpps@64B,远低于网卡的最大吞吐能力。

为什么会这样?在老调“芯”说最新一期视频“DPDK:让数据包极速狂奔”中,很形象地解释了其中的重要原因。网络数据传输就像是收发文件、盖章抄送,要完成这个工作,有两种路径,一种路径是专用处理器,另一种路径是通用处理器,而通用处理器之所以效率低,并不是自己本身原因,而是Linux系统的工作模式:因为传统的网卡驱动运行在操作系统内核态,而绝大多数软件代码运行在用户态,内核态的网卡驱动采用中断模式通知CPU处理数据包,而随着网络流量激增,仅仅响应中断就让CPU疲于应付,而在内核态和用户态之间的切换和数据拷贝等额外开销也会浪费CPU的处理能力。

所以,这个时候,急需一套基于常用系统和标准服务器的高性能网络传输开发框架,来规避传统内核态网卡驱动的额外开销,充分利用IA处理器的能力来实现高效的报文转发和处理,更好地应对云时代对数据IO需求的激增。

DPDK技术大揭秘


DPDK技术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2008年,DPDK由英特尔公司的网络通信部门提出,主要是针对基于Intel的处理器和网卡开发。正如其全称(Data Plane Development Kit,数据平面开发套件),DPDK提供丰富、完整的框架,让CPU快速实现数据平面应用的数据包处理,高效完成网络转发等工作。

说到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数据平面的概念。在通信框架中,数据传输和连接管理通常被拆分为多个独立的操作,这些操作被称为“平面”,平面包括管理平面、数据平面、控制平面。在传统网络,这些平面都在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固件中实现,管理平面负责为网络堆栈各个层级和网络系统的其他部分提供管理、监控和配置服务;控制平面决定流量的传输路径;数据平面又称为用户平面,承载用户流量,并负责接口间的数据包转发。



DPDK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提供简单、完整的框架,快速实现数据平面应用的数据包处理,其核心特征就是绕过了Linux内核态对数据包的处理过程,直接在用户态收发包来解决内核的瓶颈。用收发文件来类比,传统的方式是从网卡到用户态,需要先通过内核,就像文件不是直接送给你,而是中间要经过传达室一样,这样的效率可想而知。而DPDK绕过内核,避免了从内核态向用户态拷贝数据的开销,以及内核态与用户态切换的开销,就像文件直接送给你一样,能够实现更高的效率。



除了用户态驱动,DPDK用轮询模式解决了中断响应造成的上下文切换开销。借用老调“芯”谈视频的类比,中断模式,就像是每送来一个文件,就拍你一下,让你看有文件来了,而轮询模式则是直接将文件放到你的桌子上,你有空抬头看一眼就拿过来处理。显然,轮询的模式效率更高。

绑定处理核的做法,则让DPDK解决了OS对报文处理核调度的开销问题。传统上,多核处理器在工作时,数据包可能会跨越多个CPU核心,这容易造成CPU缓存失效,DPDK具有CPU亲和性,将线程和CPU核进行一对一绑定,减少了彼此之间的调度切换的开销。同样用收发文件来类比,原来是一份文件在运输过程中由几个人完成,每换一个人都需要交接,而DPDK的绑定处理核的做法则是每一份文件都由专人负责到底,中间省去了交接的开销。

此外,DPDK还用大页内存代替普通内存,减少了缓存失效问题;用无锁技术解决了资源竞争问题等等。可以这样说,DPDK的每一个技术,或者采用的每一种方法都是为了节省数据包的处理时间,让数据加速奔跑。



目前,DPDK已经开源,越来越多的厂商参与进来贡献代码,这使得DPDK可以支持更多的CPU和网卡,如CPU不仅支持IA,还支持AMD、ARM等厂商的处理器,网卡支持的范围也包括Intel网卡、Mellanox网卡、ARM集成网卡等。

据了解,目前DPDK广泛应用在通信、互联网领域,很多的开源项目也利用DPDK作为传输的加速通道,比如OVS。作为优秀的用户空间高性能数据包加速套件,DPDK现在已经作为“胶水”模块被用于多个网络数据处理方案中,用来提升性能。



在招聘网站上,笔者也注意到DPDK相关职位也变得越来越热门,很多云计算厂商都在高薪招聘“DPDK网络开发工程师”等职位。

总而言之,DPDK在云时代影响深远,它解决了通用处理器如何快速处理数据包的问题,也一举粉碎了“IA处理器不适用于数据平面IO高速转发业务场景”的传统观点,让通用处理器代替专用处理器,高效地支撑起数字时代的数据洪流。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