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注意到在地铁站、公交车站、楼宇、网上,一大波广告袭来:
“我是吴靠山,没人脉、没经验、足够努力,还好有脉脉,开启了职场的新机遇,现在我在世界500强上班……我是沈德曼,人过三十、上升受阻、内心焦虑……来脉脉介绍自己,机遇人脉主动找你!”
这样的广告,在节后返程季,让愈发焦虑的白领们怦然心动。这是脉脉的最新品牌广告,这个被称为“人脉神器”的职场社交平台已经位居该领域第一。近日,我与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进行了深度对话,试图了解脉脉发展的背后轨迹。
脉脉强势崛起到底因为什么?
说到职场社交,必须要说到领英(Linkedin),这个来自于美国的全球最大职场社交网站在2016年6月被微软以260亿美金收购,风光无两。
不过,在中国却是另一番景象。2014年初,领英高调入华,在沈博阳担任中国区负责人区间也曾不断出击。然而,伴随去年六月底沈博阳的突然离职,领英在中国也开始走向衰落。根据艾瑞去年公布的数据,职场社交的第一已经被脉脉夺得。
一直以来,国外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有个很难成功的魔咒,Groupon、Google、亚马逊、雅虎等都难逃这个魔咒。
“领英退,脉脉进,背后是外企在中国被国企、民企等本土企业超越的大趋势。”林凡说。数据证明了这点。2018年最新的“应届大学生择业倾向”分析报告显示,曾经雄踞榜首多年的外企,早已被“国企”、“民企”所取代,今年更是掉到了最后一名。
实际上,除了这个大背景,脉脉的崛起还在于其更了解中国职场文化,更了解中国的用户特点,并据此与时俱进的结果。这样的例子很多,相比比较保守的领英,脉脉的动作不断。如中国讲究人情表达,不同于领英上简单地展示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基本信息,在脉脉上,个人可以更新动态,发表对行业发展趋势的观点,职业形象更加全面和生动。脉脉的“匿名”满足了中国职场人的真实的表达欲,同时“职播”踏准了直播的风口,在最近一波的全民有奖答题上,脉脉也积极进行了参与。
而且,脉脉的定位也在近期悄然改变,从职场社交平台转变为商业社交平台,这个变化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职场人拓展人脉,更重要的通过帮助职场人塑造职场形象、打通关联人脉网络,实现企业和个人在商业领域的发展升级。
所以,哪有什么魔咒,领英退、脉脉进,背后是外企衰落、本土崛起的“势”,和脉脉更了解中国职场用户并不断探索的“道”。
脉脉的“匿名”是真实表达
说到脉脉,必须要详细谈谈“匿名”的职场栏目。各种爆料层出不穷,让脉脉不断处于风口浪尖。
林凡说,匿名倾诉是中国职场人的一个真实需求,在职场中,很多话没法直接说,他们需要一个地方吐槽。同样是匿名的社区,怎么做实际上是由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决定的。“无秘是为了眼球,脉脉是真实表达,这是根本的不同。”
是的,脉脉的匿名本质上是为职场用户创造输出行业真相的有利环境,道出用户平时想说而又碍于实名不方便说的内容,这和利用舆论猎奇心理进行话题炒作的行为有着价值观上的本质不同,正是价值观让脉脉在产品上不可能出现无秘那样的结果。
所以,虽然它叫匿名板块,但是每一个在这上面发言的人背后都是有实名身份认证的。林凡认为脉脉的匿名更多是让大家在不方便公开自己身份去发表一些言论的时候,能够有更直接和有效的通道。例如,脉脉对待匿名的态度不是以曝光量和吸引眼球为根本目的,这个和很多匿名APP有着本质区别,当遇到匿名话题爆发的时候,脉脉会邀请当事人实名澄清,将负面情绪控制在最小,还所有人以真相。
并且,通过事后的结果也可以看出,脉脉匿名的内容大多数都是事后可以被证明的事实。林凡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说去年像携程虐童的事件,像很多裁员的事情,都是从脉脉匿名区爆出来的,从事后的情况来看,脉脉上所有这些信息都是真实的,并不是通过虚假爆料来博取眼球注意力的一种方式。
为了更好地给匿名一个更真实的表达环境,脉脉也在加强对这种匿名内容的管理和审核,如果有微信截图、照片等真凭实据来支撑,匿名的内容才能发出,否则就会被删除。同时,脉脉也在鼓励企业实名账户进行辟谣,针对所谓的谣言直接进行官方回应。
不得不说,脉脉的“匿名”栏目再次折射出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于脉脉活跃度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人说,这会对脉脉的品牌起到一些负面作用,而我却认为,无论是正常的人际交往,还是八卦和吐槽,其实都是职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脉脉作为一个聚焦职场的商业社交平台,只不过是这个真实职场的一面镜子。
我不是一个赚快钱的人
相比领英,脉脉足够快。但是,比起抖音、快手、陌陌等偏重娱乐的平台来说,脉脉又显得比较慢。
“这是由职场社交这个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让大家将身份网络化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慢些,但是到了一个人群密度的临界点,将能产生爆发效应。”林凡说。
在脉脉刚上线时,只有10%的注册用户愿意把自己的身份亮出来,到2017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70%。“如果你看到身边的人都这么做了,那很可能你也不会问为什么就去做了。我可以用算法让你看到,好像你身边的人都在公开信息。比如你身边其实只有10%的人填了信息,没关系,我如果只让你看到这10%,那给你的感觉就是,全世界的人都填了。”林凡让精英等先行者们率先垂范,然后利用中国人特有的从众心理,滚雪球般地达到了临界点。
不过,职场社交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同行业都各有临界点,互联网行业的临界点达到了,只会让互联网行业爆发,而金融、地产等其他行业都需要独立发展。而且,脉脉和抖音、快手们不同之处在于,用户注册脉脉后,不一定会天天上,但是当用户有需求的时候,他会第一时间想到脉脉,并且这种价值需求可以伴随用户终身。
这一切,都决定了脉脉是一个慢热的公司,刚开始比较慢,但是当一个行业的人群密度到达一个临界点的时候,会进行爆发,当爆发的行业足够多的时候,又会形成协同效应,让这种爆发的速度加快。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林凡,受到“行胜于言”的深刻影响,加上技术的背景,让他比较内敛、寡言。“我不是一个赚快钱的人。”林凡在对话时这样说。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特质,让脉脉能够在慢热积累的阶段坚持下来,终于等到了爆发的这一天。
后记
我始终相信,商业世界纷繁复杂,但又九九归一,具有基本的客观规律。有的人赚快钱,但却失去了长远的未来;有的人慢,但因为夯实了内功,慢却变成了快。
脉脉也是如此,当用户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更大的空间也已打开。比如,脉脉围绕同事、同乡、同行、同学、共同朋友这“五同关系”构建的人脉网络,也让用户可以通过一度人脉撬动不熟悉的二度人脉资源,再去为用户连接和职场相关的人脉和各种机遇,这也让脉脉成为可以扩展到陌生人的弱关系商业社交平台。
又如,当大家都认可脉脉上的公开简历时,招聘、猎头就是可以横向扩展的领域。同时,脉脉与京东金融、互联网征信平台合作,正在成为信用体系的重要支撑部分。
同时,在知识付费领域,脉脉也已经开始试水,2017年底,脉脉上线脉课堂,目前内容已包括职场发展和职场技能两种课程,用户订阅、打卡、评论等行为会生成脉脉动态,用户学习的同时可以通过脉脉展示自己,多维度标记职场用户,而且将来也可以看到同样学习该课程的职场用户。这不仅记录了用户的整个成长路径,也是对个人增信的一种很好展示,而且还有助于用户了解兴趣岗位的技能需求,有助于全方位提高用户的职场竞争力。
实际上,脉脉打开的,不仅是这些,更是一个企业级服务的大蓝海。在国外,企业级服务市场庞大,在中国这一块在未来也极具想象力空间。
“单是在中国复制领英的模式,就能造就一个200亿-300亿美金的公司,但是我们绝不止于此,我坚信中国一定会在企业级服务市场诞生千亿美金级的巨头。”林凡这样说。